发表时间:2014年04月10日   /   来源:本站   /   浏览量:3382

 

构创新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土设计研究中心的挂牌成立,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建筑设计总院体制改革的最新探索。

作为当年建筑设计总院体制改革后以个人名义成立的三个工作室之一,崔愷工作室此番更名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除了加强本土设计的理论研究之外,更将为其内部的年轻设计团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可持续的生长架构。

据悉,更名后,本土设计研究中心下设一个研究室、三个工作室,将采用统一项目管理和经营核算的办法,并继续强化团队意识和企业文化。

“工作室成立10年来,确实调动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比较有活力的机制。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仍然采用原来的管理办法会有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在设计的控制上会比较薄弱,所以不敢再扩大,限制了工作室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我合作多年的一批设计骨干已经形成了人才积压,梯队比例失调,给他们相应的管理岗位,赋予新的上升空间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崔愷告诉记者,正是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后,他决定对工作室体制进行改革。

然而如此一来,原本以设计师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不是“师出无名”了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崔愷回答称,“个人品牌也是从不知名到知名的,只要本土设计中心存在的状态好,同样会从不知名变得知名。重要的是,理念比人的品牌持续得更加长远。现在我们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边,把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就是希望在全球化的价值观状态下,面对纷乱的国际建筑思潮,找到自己的立足之本。”“从依托大师名望的个人工作室到明确研究方向的研究中心,此次更名不仅仅是称呼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对于中国建筑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接受记者采访的设计界人士如此评价了崔愷工作室的更名。

“在我看来,本土设计可以用多种形态体现。”采访中,崔愷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本土设计观,“我一直把本土设计的概念想象成一棵大树,它深深地扎根在饱含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要素的沃土中,通过立足本土的理性主义创作躯干,能够生发出不同的建筑流派的枝条,既可以有文脉建筑,也可以有乡土建筑;既有生态节能建筑,也有大地景观建筑,最终呈现出枝繁叶茂的繁荣景象。”

对本土设计的未来发展,崔愷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期许,“我们希望从学术上逐渐完善本土设计理论,将本土设计平台搭建得更大些,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作品才可能越来越有学术性和思想性,越来越有质量。”